资生堂注销中国研发中心

系公司战略调整。

作者 | 文 静

日前,聚美丽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悉,资生堂(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生中国研发中心)正在进行简易注销,公告申请日期为2024年8月2日。

△图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这是否意味着资生堂开始裁撤中国研发团队?聚美丽带着疑问第一时间向资生堂相关工作人员求证。资生堂集团日本总部工作人员回应称:“没有听到任何与此相关的消息”,并表示他们也很意外,同时称“这个不大可能,(毕竟)中国研发中心有那么多人。”

独家回应:系公司战略调整

随后,聚美丽收到资生堂中国总部的正式回复:“2022年,为推动与各部门的紧密配合,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研发中心开始不再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作为资生堂中国总部的一个事业部展开运营;并按照中国相关法规于2024年对原研发中心的独立法人实体进行正常清算。”

资生堂中国在给聚美丽的回复中说:“资生堂是首个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国际美妆集团。目前,资生堂在中国设有两家研发中心。未来,资生堂集团将持续投资,在中国打造其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持续深化对中国消费者的皮肤研究,并不断打造创新美肤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资生堂研发中心本身的注销,并不意味着资生堂裁撤中国研发团队,而是一次公司主体层面的调整,并不涉及到研发或相关人员的调整。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调整的资生堂中国研发中心是日本资生堂株式会社于2001年12月设立的从事化妆品研究开发的独资企业。注册资本为12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745.5万元),法定代表人为资生堂中国总裁兼ceo梅津利信。经营范围包括研究、开发化妆品、化妆用具、卫生洗涤用品、食品及其容器、原材料等。

从股权信息来看,资生堂中国研发中心是由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00%持股,为后者旗下全资子公司。分支机构资生堂(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奉贤分公司、资生堂(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已于去年一月底注销。

值得注意的是,资生堂中国研发所进行的是“简易注销”,这与一般注销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简易注销通常是指公司正在进行一种简化的注销流程。这种流程通常适用于规模较小、无复杂债权债务关系、未进行过大规模经营活动或已停止经营的公司。所以,简易注销能够减少公司注销过程中的行政负担成本,更快速地退出市场。

公司注销一般包含以下六个步骤,即: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作出解散公司的决议;清算公司财产、支付公司账务;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注册申请以及相关文件;公告公司解散和注销信息,通知债权人;完成税务注销;完成工商注销登记。就目前来看,资生堂中国研发中心已进入简易注销的第四个步骤。

在华碰壁的国际大牌翻身难!

作为资生堂集团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的表现一直备受关注。

从资生堂集团2019年-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来看,2022年之后,资生堂中国一改往年的增长态势,开始连年下滑,其中,2023年资生堂品牌在华销售额下滑10%。由此,这一日资化妆品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陷入增长困境。

此外,今年2月,资生堂旗下品牌IPSA茵芙莎线下大量撤柜的消息甚嚣尘上;7月,旗下高端护肤品牌BAUM葆木在天猫旗舰店发布了闭店公告,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至此,有关“资生堂不行了”的传言愈演愈烈。

但从资生堂中国最新财务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其销售额为1316.7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4.49亿元),同比微增0.8%;核心营业利润为4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其中,Cléde Peau Beauté、NARS销售额在中国市场同比稳步增长。

结合企业自身战略来看,资生堂在华的一系列动作都与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一致。

2020年,资生堂集团提出了“到2030年,成为美肤领域世界 No.1 的企业”的目标。在这一战略部署下,其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了“致胜美肤”策略,砍掉很多不盈利的板块。

在业务调整上,2021年,资生堂以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65亿元)出售Bare Minerals、Buxom和Laura Mercier;今年6月,资生堂将其权益法关联公司FineToday Holdings Co., Ltd.的股份所有权转让给东方美容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另外,本月初,资生堂微信官方商城宣布在8月10日起停止接受新订单,正式关闭微信官方商场渠道;今年3月,资生堂集团宣布将为日本1500名员工提供“提前退休”方案以削减成本。而在中国市场,近期有资生堂员工在小红书平台发布笔记,控诉资生堂“强制性换岗、员工无限期待岗”。

对此,资生堂中国回应:为了不断巩固业务基础并部署未来发展,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于2024年成立了资生堂商贸(上海)有限公司。新公司是资生堂中国的全资子公司,系外商独资企业,聚焦线下业务以加码推动可持续增长。

而销售岗签约主体的变更,同样与集团整体战略有关。资生堂中国相关负责人曾对外表示,成立全资子公司资生堂商贸公司的目的是聚焦线下业务的运营和拓展,以加码推动线下业务的可持续增长。

可以看到,在经济下行的当下,裁员、砍去非主营业务、甚至是退出市场背后更多是管理层降本增效的现实选择。通过优化集团资源配置,短时间内摆脱财务困境,但长远来说,也只是解一时之渴的方法。

近几年,中国的高端美妆市场仍然被外资品牌牢牢占据,目前而言,对于走高端路线的国际大牌,如资生堂的CPB、欧莱雅的赫莲娜等,在中国市场并未遇到强劲对手。之所以在中国市场表现有好有坏,更多取决于这些品牌针对中国市场反应速度的快慢。

而之所以资生堂、POLA、高丝等日妆企业在中国遭遇了较大波折,甚至旗下不乏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主要是因为日本企业十分重视总部对本土团队的控制,使得资生堂中国本土团队权限不足,自主发挥受限,无法及时应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

另外,近年来中国化妆品市场成分党、科学品牌崛起,针对上述市场变化,日本品牌也没有进行专业性知识说理、科学传播。

虽然在技术研发上,资生堂投入不小,产品领先度也不错,但由于其迟迟未能与中国现下流行的科学传播体系相适配,做到很好的对接。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让位于其他国际大牌。

总的来说,如何让一个臃肿而缓慢的日资企业跟上中国市场的脚步,对资生堂来说还任重道远。

视觉设计:筱情

微信排版:文静

责任编辑:Lucky